井上靖小说《天平之甍》在中国的误读与误译
5月15日下午,日本研究论坛系列讲座第五讲于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成功举办。讲座由李彦学主持,何志勇主讲,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横地英树领事致辞。
何志勇,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大连分会秘书处秘书。主要研究日本近现代文学、文学翻译,专攻井上靖研究,出版著作《井上靖历史小说的中国形象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参编日本文学类与外语类教材10余部。
何志勇首先就研究方法论做了讲解。他提出“问题意识”对于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明确问题的途径。“问题意识”的形成是研究者经验积累的质变,明确问题需要明确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首先,确立一个朴素的问题,根据问题确定研究对象和方法;其次,问题研究在于服务本领域的其他学者;最后,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只有其他人关注而未解决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随后,何教授生动讲解了井上靖为什么在中国受欢迎?尤其是其代表作《天平之甍》。这是由于该作品迎合了时代需求。他重点从该书翻译到中国的时代背景以及文本内容进行了进一步解读,提出该书被视为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的象征作品,曾受到周总理、郭沫若的高度赞扬。译者楼适夷的两次翻译都与中日邦交行为存在密切联系,译者有意渲染了中国对日的主体性和感染力,使其作品蒙上浓厚的中日文化交流的色彩。
此外,何教授通过对比研究两次译本,提出将鉴真塑造成中日文化交流的推动者形象——即强调鉴真文化交流功绩,使文本符合意识形态观念。他将原文与译本对照,深入挖掘楼适夷所谓“误译”的根本原因是为适应当时文化交流需要。而井上靖《天平之甍》的写作初衷则是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推动日本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讲座见解深刻,颠覆许多常规认知,在场听众均感受益匪浅。





